②强调沟通山体的生态廊道建设,构建网络化的山地生态系统安全格局。 3.2.2生态廊道 ①预留开敞空间,构建生态廊道,成为生物迁移通道。 ②城市建设用地间控制组团生态隔离带,绿廊成网状联通。(详见图3-2) 3.2.3生态心湖 ①9平方公里人工湖面,成为广州最大生态湖泊。 ②与周边水系连通,为规划区排水调蓄、生态调节、景观游憩等发挥着重要作用。 ③协调规划好湖滨岸线和特色滨水空间景观。 3.2.4九水汇聚 ①梳理整合基地纵横水系,形成整体性生态格局。 ②整治平岗河、凤凰河和修复规划区内湿地。 ③尊重自然生态流线,以植被护岸,拒绝生硬的混凝土直线岸线。 ④共享水系公共开敞空间,结合建设市民配套需求。 图3-1 图3-2 四、低碳交通 规划构建中新广州知识城“内外顺畅、高效便捷、低碳环保”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目标。 4.1 完善区域交通,建立内外顺畅的综合交通系统。 依托花莞高速、广河高速 、穗广深穗莞深城际轨道等的建设,形成30分钟到达广州市都会区和白云机场的交通体系,增强与周边区域的联系,构建“外联内畅”的综合交通系统,强化和支撑知识城作为东部山水新城核心功能区。 4.2 建立高效、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和安全、舒适的慢行交通系统。(详见图4-1) 整合地铁、有轨电车和普通公交路线等绿色公交方式,构建与城市功能结合的公共交通系统;论文网站以环山滨水的慢行交通专用空间为核心、道路慢行交通优先空间为骨架,构建通勤、休闲、观光等功能相结合的慢行交通系统。 4.3 实行经济低碳的交通与用地协调发展模式。(详见图4-2) 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的差异,采用疏密不同的路网级配与密度,制定分区差别化的停车设施供应政策。如产业用地路网较疏,商业和居住用地路网较密;又如在汽车站、地铁站附近考虑公交换乘,需增设大量停车位等。 优先建设与城市空间结构、产业布局相关的重大交通设施和公共交通基础设施,以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土地利用开发。如在地铁站点周围300米内高强度用地开发。 图4-1 图4-2 五、绿色建筑 知识城定位为世界一流水平的生态宜居新城。知识城的建筑需结合自身气候特征,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,形成生态低碳的生态居住空间格局。 |